中国密集出台扩大开放措施 外企纷纷加大对华投资
近期,中国政府密集出台扩大对外开放、改善营商环境的举措,而基于对中国投资前景的看好,许多外资企业纷纷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产能、规模和投资。
近两月来,一系列扩大对外开放的举措密集出台、落地。
国务院6月份印发《关于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提升投资自由化水平。
7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等部门《关于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改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条件,大力培育进口促进平台,优化进口通关流程,降低进口环节制度性成本,加快改善国内营商环境。
7月28日,《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正式实施,清单数量由63条减至48条,一、二、三产业全面放宽市场准入,涉及金融、交通运输、能源、农业等领域。
7月30日,《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开始施行,条目由95条缩减至45条。在种业、油气、矿产资源、增值电信、文化等重要领域提出新的举措,进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对中新网记者表示,这些政策的密集出台,正是对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方针的落实,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营造更好的招商引资新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某种意义上,一系列扩大对外开放的举措,可以视作中国在当前关键时期为稳定多边贸易体系和促进全球化发展而作出的努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研究室主任杨立强对记者说。
一方面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另一方面,中国也在不断发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如,上述《关于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意见》针对“加快改善国内营商环境”提出,要加强外贸诚信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公平竞争。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规范和完善国内市场秩序。
国务院8月14日印发《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要求2018年底前构建营商环境评价机制,在22个城市开展试评价。
从地方层面来看,多地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推出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招。
如,北京近日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重要举措的行动计划》提出,将以更大力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包括搭建全市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总门户、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健全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全面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等。
继去年底印发《上海市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行动方案》后,上海最近又出台了“扩大开放100条”行动方案。
“扩大开放100条”行动方案提出,2018年组织实施上海营商环境改革年系列行动,对标国际营商环境表现领先的经济体,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的重点指标实施系列专项行动,使开办企业、获得施工许可、获得电力、跨境贸易、财产登记等领域,企业平均办事时间缩短一半,手续环节平均减少40%。
“各地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公共服务、政策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等,这些不仅有利于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也将增加中国在贸易摩擦中的竞争砝码。”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告诉记者。
外资企业纷纷扩大对华投资规模
新一轮扩大开放政策的出台,让外资企业持续看好在中国投资的前景。
商务部7月发布的数据显示,1-6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9591家,同比增长96.6%,实际使用外资4462.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
上半年,主要投资来源地中,美国、新加坡、韩国、英国、澳门地区实际投入金额同比分别增长29.1%、19.7%、43.8%、82.5%和78.7%。
中国美国商会发布的《2018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74%的会员企业计划今年扩大在华投资,这一比例为近年来的最高。
记者注意到,近期,通用电气、福特、宝马、特斯拉等外资企业纷纷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产能、规模和投资。
宝马与华晨最近达成一项长期框架性协议,双方确定在沈阳合资的华晨宝马继续扩大投资和生产。此次扩展计划也将使华晨宝马沈阳基地成为宝马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预计到2019年整车年产能将提升至52万辆。
7月10日,特斯拉宣布超级工厂正式落户上海。项目规划每年生产50万辆纯电动汽车,准备将纯电动汽车的研发、制造、销售等全产业链均放在上海。
百事官网显示,公司日前宣布增资近一亿美元,以扩建并改造其上海松江食品工厂。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指出,中国有稳定的投资环境、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有潜力巨大、正在升级而且不断开放的消费市场。我们将继续改善营商环境,保护外资企业在华的合法权益,使中国继续成为外国企业投资的首选之地。
白明表示:“现在国际上的跨国投资整体在下降,但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增加,我们通过扩大对外开放,给外资更多的机会,也间接给我们带来就业和发展机会,也为多边贸易体系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