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地理原点上海海关大楼迎来90岁:每日奏响东方红
12月23日,饱经风雨沧桑的上海海关大楼迎来90岁生日。
今天上午,上海海关将举办上海海关大楼落成90周年暨市民参观日活动,不少市民走进大楼,近距离参观了这座曾被誉为“亚洲第一钟楼”的内景。
此外,上海海关还将举办主题图片展,讲述90年来海关大楼的历史风云,也展现上海海关90年来的发展历程。
曾是上海地理位置原点
上海海关大楼座落于中山东一路13号,是外滩景观的标志性建筑,大楼占地面积572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9162平方米,包括地下一层,地面十层以及大钟楼。
走进大楼,正门底层大厅最引人注目之处,是天花板上的帆船壁画和水晶灯光。壁画由数万块彩色马赛克镶拼而成;天花板中心对应的地面上,安装有水晶灯喷水装置,灯光映射到壁画上,这一装置抗战时期曾遭损毁,现按原样复制还原。
水晶灯、天花板与钟楼顶端旗杆位置连成一直线,是20世纪20年代上海地理位置原点。
大楼于1925年12月15日奠基,1927年12月19日落成。大楼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工字铁钢骨水泥石面,正面外墙全部用花岗石垒砌,花岗石从苏州一座山上开采,入口处为希腊多立克式门廊,门廊是4根多立克式柱子。
海关大楼主楼高度约120英尺(合36.2米),钟楼高度约140英尺(合43米),大楼总高度约260英尺(合79.2米),是20世纪20年代上海外滩最高的建筑物。
大钟重约6吨,奏乐也曾多次变化
与上海海关大楼一同成为传奇的,还有那座每天在外滩敲响的海关大钟。
海关大钟由英国Whitchurch公司设计制造,总造价为5000多两白银,1927年制成,同年8月从伦敦运到上海,原包装木箱连同大钟共重6.25吨。当时,把6吨多重的大木箱吊到72米多高的钟楼时,外滩马路行人都停步观望这一吊装奇景。上海海关大钟与英国伦敦的大本钟、莫斯科红场的钟,都由英国同一家公司生产,它们并称世界三大钟。
90年来,海关钟声乐曲经历了多次变化。
1928年元旦,上海海关大钟敲响第一声,从这一天开始,每隔一刻钟,海关钟楼里的四口小钟就奏响英国古典名曲《威斯敏斯特报刻曲》。1966年,钟声以《东方红》代替。1987年,英国女王访沪,钟声恢复为《威斯敏斯特报刻曲》。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从当年6月30日零时起,海关大钟停奏报时乐曲,只响整点钟声。2003年至今,海关大钟重新奏响《东方红》。
【上海海关小史】
上海海关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海关之一,历经90年沧桑岁月,在中国海关的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
上海海关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在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区)设置了市舶务(类似现今海关机构)。
之后,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上海县设置市舶司。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在太仓黄渡(今上海嘉定区境内)设置了市舶司。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松江府华亭县漴阙(今上海奉贤区)设置了江海关,成为中国首批正式以海关命名的机构之一。
清咸丰四年(1854年),在英国人阿礼国策划下,上海道台(上海城市最高行政长官)吴健彰与英、美、法三国领事组成江海关关税管理委员会,江海关行政管理权丧失,并自1859年起正式形成税务司制度,遂推广到全国海关,半殖民地性质海关形成。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江海关从此结束了屈辱的历史。
1950年2月16日,江海关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关。